因為公司同事請假,所以又來11次照訪花果山,對於這裡的環境跟周邊的路線都算是小熟悉了,畢竟我都是自己備餐肯定會在附近繞繞,所以對於這個大家嫌棄的地方反而沒有那麼排斥,好歹這也算是台中市中心,要吃飯或是採買都很方便,今天的工作算是收尾,把剩餘的濕式施工牆面完成,通常只要是遇到比較大管徑的水管就是裁切正方形然後周圍貼防震膠帶,但是這樣做會被人嫌「工很粗」,最好是把管徑的直徑量出來然後畫一個八卦形狀讓管徑周邊的縫隙縮小到最好看不見!剛開始還認為八角形是不是刁難?今天自己裁切過一回之後就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只是要量好距離跟確認邊匡大小,抓好距離是最重要的,沒有把相對位置量好八卦切得再厲害也是徒然,最後的收尾還包含一個塞棉的動作,之前有聽過其他師傅說「矽酸鈣板跟水泥牆面還會塞棉喔,記得要留一些縫隙」,這個“棉”我一直以為是岩綿(用來隔音的材質),所以很自然都會把它聯想在牆壁內側,沒想到這裡說的棉是泡棉材質的白色條狀物,寬約3mm的條狀,這個東西要塞進去牆面跟板材間的縫隙!有些區塊不要說3mm的縫隙,連0.01公分的位置都沒有,硬塞可能會造成板材破裂,真的是很頭痛的工法,也好奇這樣細長的棉條是有什麼特殊功能嗎?預防熱脹冷縮?隔音?防止外部氣味?先不討論它的功用,如果這是在規範內的工法,那在封板前、甚至是在裁切前就應該把這條縫隙留下來,而不是有種大家看著辦的窘境,今天真的都是持續在做事,時間到就自動休息,其實挺愜意的,有種自己的工作自己安排的自在與自主,但是也讓自己的技巧更熟練,很多現場的狀況都是臨機應變、見怪不怪,其實沒有百分之百的工法,只有面對問題時怎麼去解決的態度,厲害的師傅有兩種,遇到特殊狀況變罵邊做,另一種是面不改色默默的就處理完了,不只是經驗的累積更是修為的展現,至於技術不到家卻還罵聲連連的人….或許也會成長吧?但是這種成長是看得到盡頭的那種高度,期許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眼中很厲害又有格調的成熟人
上包的公務來現場
塞邊縫的棉
細細長長的邊條
塞完之後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