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靈果 專訪劉必榮教授

圖片取自百靈果YouTube

 

平常就有聽Podcsat的習慣,特別是在晨間練有氧運動的時候,因為有氧不像重量訓練,重訓要留意做的組數、發力的肌群、下一個動作是什麼?有沒有要挑戰自己的極限....聽Podcast不像純音樂,大多帶有知識含量,需要思考反而會打亂訓練的節奏,有氧運動很簡單,就是頻率快或慢而已,所以邊有氧邊收聽節目很安全,今天聽的內容是百靈果採訪劉必榮教授,過程很精彩也有點感動,主持人很難想像劉必榮教授可以散播國際新聞的理念堅持三十幾年!不論什麼事情(正向的事)可以堅持30年不間斷,有這樣的精神都是很值得讓人尊敬的,我看過劉教授《國際觀的第一本書》這本書,是敏迪(Podcast敏迪選讀主持人)國際觀啟蒙的書籍,也是因為敏迪節目裡的推薦我也看了這本好書,國際觀點跟各種族的恩怨情仇都有詳細解釋,所以即便是已經出版了快十年,還是很容易吸收其中的內容沒有隔閡,劉教授很感概臺灣對於「國際觀」的狹隘跟不重視,大多數的新聞都是在報導小事,當然國際大事也會採訪,像是烏俄戰爭、以巴衝突剛開始的時候,媒體幾乎每天都在放送戰地的畫面,眼看烏俄已經打了快兩年,新聞早乏人問津,反而是都把焦點放在還很熱的以巴戰爭上,相信再過一段時間,尤其是明年一月總統大選前這個加薩走廊區域所發生的事情可能也會漸漸被許多因為選舉衍生出來的辛辣新聞所淹沒,慢慢的變成像烏俄戰爭般的漸漸不被關注,主持人凱莉問教授語文能力好跟國際觀有沒有關係?劉教授回答:

 

語文能力跟國際觀不能畫上等號

 

不會因為你的英文特別好國際觀就特別宏觀,這個能力必須要透過持續的吸收各個不同國家的媒體資訊來綜觀全局,問題是哪有那麼多時間去看其他國家的媒體?其實很多國家都有中文的譯本媒體可以讓我們更輕鬆的接觸到許多訊息,只是我們是否有興趣、是否願意花時間去接觸?這就要看自己是不是有足夠「想改變」的意念,換作是百靈果的說法就是「願意被度化」成為有國際觀的人,或許也是因為現在或許相關學習外語的機會太容易,反而不會特別珍惜這些垂手可得的資源,節目裡劉教授之所以會堅持著個理念出自於他在學生時期剛好遇見中美斷交,他不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媒體的資訊不夠完整之外,他自己本身也沒有足夠的涵養去理解這些脈動、國際情勢發展,所以他決定要投入這個領域深入了解,一投入就堅持到現在真的不簡單!當時只能透過美軍電台(現今的ICRT)來收聽英文發音鍛練聽力,到美國文化局排隊借膠卷看《紐約時報》的內容,圖書館想要閱覽相關影片不好意思,必須排隊大家輪流借閱自己想了解的領域內容,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資源珍貴所以才會更加珍惜吧?劉教授自己本身也有成立和風書院(和風談判學院)這個平台可以讓有興趣的人加入參與其中的課程,跑完步拉筋的當下馬上手刀加入,很多時候臺灣人會覺得遺憾自己被世界遺忘,但是反過來說臺灣對於世界觀的不重視才應該說是臺灣遺忘世界才對!就讓我自己也被度化成為國際觀的信徒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N6158 的頭像
    TN6158

    創業鳥事

    TN61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