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有創業的念頭就會產生許多想增加這方面領域的想法,讓自己想去多閱讀、觀察、拜訪相關產業的資訊...是這樣沒錯吧?
還是只有我會這樣想?!
的確創業並不一定要成立公司變成法人才算是「創業」,你有一個不錯的想法,可以快速的借或買生財器具,馬上就可以開始了,哪怕是擁有一個攤車、騎樓的空位、市集裡的攤位,就可以開始創業,但是如果有想要「做大事業」的野心,隨著時間累積還是有機會成立「有限公司」,甚至遇到志同相合的人共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在這開始之前勢必會經過很多過程,避免走冤枉路也算是一種捷徑,這本《一人創業 創業就是,做好一件你真正想做的事!》就有很多創業者可以吸取的知識跟心法,書中以六個主軸串連起自己輔導過萬名創業者的心得來將為什麼創業會失敗、創業得以成功的模式抽絲剝繭的描述,讓讀者有點像是在看說明書的方式去逐一操作,更像是手把手的教學,讓想要創業的人可以降低比較多的失敗機會,六個主軸包含:
1.人人都可以找到生意點子
2.靠真正想做的事情創業
3.從0開始籌募創業資金
4.創業後輕鬆掌控風險
5.透過真正想做的事情獲得足夠收入
6.快速累積創業知識的唯一方法
光是看這些主軸是不是心裡就產生許多畫面,進而可以在內心裡構築一張創業的藍圖,作者提到裡面brain dump的方式來跟自己對話,藉由剖析自己內部深層的想法,不是只有簡單的問自己喜歡什麼、厭惡什麼、對自己已經走過的人生什麼樣的事件對自己產生最深刻的影響...這個brain dump可以花很多時間去紀錄,詳細的呈現自己內心深處的喜好,從這些大量的內心資訊裡來檢視自己「原來我有這方面的強項呀!」進而找出適合自己的生意,畢竟許多時候自己本身就擅長、順手的工作或是領域,自己做起來就像呼吸般自然的事在別人眼中可能很困難,但是自己並不知道原來我那麼厲害!這就是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但是卻不自知,詳細的紀錄下來會讓自己更有底氣去面對未來的事業,其中也讓我很有感覺的內容就是當老闆一定要會算錢!也就是「會計」的工作,事業盈虧不是靠感覺,數字的敏感度是必須培養的,有正確的資產負債表跟相關數據才知道這門生意做不做得下去,另外筆者提到資金來源除了家人、朋友的支助跟投資,還有募資的平台(未來有機會也會嘗試),但是更貼切台灣的作法就是青年創業貸款的方式,之後我也會先以這個管道去嘗試,屆時也會紀錄分享。
書中每個篇幅都會提到成功或是失敗的案例,畢竟他輔導過上萬的學員,這些創業對象的成績跟經歷也是他這本著作最佳的見證,所以只要自己做好準備了,人人都可以是創業家,我可以成為創業家,我的孩子也當然可以,心中還燃燒起這樣的模式其實就算孩子還在就學,不論是高中、大學的階段,其實都可以參與創業的過程,甚至是自己創業,我很喜歡作者裡的一句話
成功的創業者越多,國家就越有活力,大家的未來一定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