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上癮 讀書心得

 

我閱讀的書籍大多是實體書,有自己在網路商城買的、實體書店買的、圖書館借的,而這本書是兒子學校圖書館的書,透過他的分享讓我拜讀《行為上癮》,兒子表示這本書作者是亞洲人,所以舉例的內容都很貼切,閱讀起來很舒服也很容易瞭解筆者想要表達的想法,聽完這句話時其實有點難以理解,就算筆者不是亞洲人,也會有專業的翻譯人員可以把內容闡述的讓我們普通人都可以了解其中的內涵不是嗎?

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兒子表達的想法,作者 何聖君把為什麼我們對於很多迷人的習慣上癮後進而荒廢正事的現象,以系統的方式陳列為何會對這件事情上癮而無法自拔?自己又該如何擺脫這個癮頭重新振作的說明書

內容之所以會很有共鳴是因為作者使用大量的案例,很多是中國的APP或是世界著名的小說、電影、國際知名的連鎖店來舉例,因為自己也看過他書中提過的電影所以也會有即時的畫面,像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全面啟動》最後結尾究竟男主角還在夢境或是已經回到現實伏筆的心理學手法,我不但知道他在說什麼,我還可以在腦海裡出現它描述電影裡場景或是書中出現的段落,我也很喜歡這本書實際舉例引用多位著名作家的書籍裡相關的數據或是實驗累積的法則,像是「稟賦效應」是由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查理.賽勒提出人類認知偏差的行為,表示人總是會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人事物特別情有獨鍾,自己的孩子長相、才華再普通,在父母眼中總是最特別的存在,遊戲裡自己選擇的角色、裝備也是特別厲害的概念,商業運用上就可以提到我自己也喜歡的IKEA家具,很多都是自己組裝的商品,因為自己全程參與所以對於即便使用一段時間有不穩固或是損壞都會想辦法去修復它,因為它是我自己組裝的,有一份自己的努力在其中所以會更加珍惜的元素;「蔡格尼效應」是一位20年代立陶宛科學家蔡格尼女士發現未完成的事情或是任務會讓人更容易著迷,像是小說或是漫畫未完待續的手法...類似的舉例不勝枚舉

廣大的商業世界巧妙運用人類心理學讓我們末端消費者難以逃離這個為「人類」設定上癮的陷阱,這樣的習慣其實就像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滲入我們的行為,讓自己說服自己「這樣就是對的」、「我就是想這樣」...我自己也常常沈迷於網路上很多描述電影或是影集的創作者,早期最著名的是谷阿莫,後來類似的描述電影簡介的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廣,像是我自己很喜歡《私刑教育》系列的電影,雖然已經看過多次,但是看到有人介紹還是忍不住會想要了解別人描述的方式跟想法,也常常會看這類型的「小電影」讓時間不知不覺就過了好幾個小時,輕則落後原本的日常進度,重則影響睡眠讓隔天整日沒精神,是的!這樣沈迷網路或是遊戲的經驗不勝枚舉,作者不只分析為何行為上癮,也羅列出戒癮的方式,其中我最有感覺的是「微習慣」這個方式

作者列出「習慣」、「環境」、「工具」等方式,對我自己來說利用微小習慣漸進式的模式慢慢調整最有效,也最持久!畢竟習慣就是要讓你可以堅持下去才能養成所謂的習慣,有聽過21天養成習慣的方式其實也沒有數據的研究,但是持續延續的能耐更難潛移默化的讓自己成長,這一點我認為是每個人亟欲想要擺脫壞習慣或是想要調整自己目前狀態的人可以嘗試的方法,因為這本書的接觸也去google作者的其他著作

 

《包含熵減法則:減去人生雜訊,從無序變有序,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熵增定律:讓無序回到有序的巨大成功法則【一本股神巴菲特推崇的商業邏輯書】》

《手繪300張圖讓你看懂 富顧客的極度購物:為何金牌行銷總能第一眼看穿顧客內心, 下一秒就讓他買單?》

 

未來也會慢慢加入我的書單購物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N6158 的頭像
    TN6158

    創業鳥事

    TN61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